GDP重新评估/诺贝尔奖获奖・大隅良典博士
post date : 2016.11.15
■ GDP重新评估
・福田慎一 《为何会讨论GDP的重新评估》 中央公论11月期
安倍政权在安倍经济学“新三支箭”的第1目标中提出要达到“名义GDP(国内总生产)600兆日元”,然而以日本银行研究论文集为导火索,关于GDP重新评估的讨论正在高涨。东京大学教授福田慎一在刊登于中央公论11月期的论文中,指出①现在的GDP,计算出的GDP是否符合原本的概念②GDP概念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富足程度的指标是否真的合适,目前从这两个观点出发的关于GDP重新评估的分析统计方法是否正确讨论正在进行。
据日本银行于今年7月发表的论文《使用税务数据进行的分配方GDP的估算》介绍,2014年度的名义GDP比政府公开的数值(490兆日元)多出大约30兆日元,为519兆日元。福田一方面表示“对估算结果的解释应该需要留意各种各样的问题点”,另一方面也指摘从开始使用起到现在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以上的国民经济计算“的现实情况是已经不能充分应对急速变化的时代潮流”。他指出特别是“怎样计算服务等无形部分的附加价值,这是个难题”,他强调为了提高GDP统计的精确度,必须“构建能够应对产业构造各种复杂变化的基础统计(一次统计)”。
福田还表示“GDP作为衡量真正的‘富足’的指标是不完全的”,他列举了试图将精神方面的富足数值化的联合国开发计划“人间发展指数(HDI)”,以及在不丹被采用的“国民总幸福量(GNH)”等事例,并指摘“这些指标都(中略)不能说已经拥有足以替代GDP统计的广泛支持”。最后,他的结论是,在还没有大家都能接受的衡量“富足”的替代指标的现状下,“必须作为次善之策依赖GDP统计,来判断一个国家富足的推移”。
・稻叶延雄 《经济同友会提议新指标的理由》 中央公论11月期
经济同友会“关于经济统计存在方式的研究会”主席的理光董事稻叶延雄在刊登于中央公论的论文中,针对经济同友会在9月末提议的新指标群“国民
总所得(GNI Plus)”的目的,他指出这是为了让现在的GDP统计能进一步优化,强调对于用GDP无法表现的富足,必须找到能够表示这种富足的统计方式。
稻叶也强调新指标群“GNI Plus”是由经济领域和非经济领域的两个以上的指标构成的,经济领域中,相比GDP,GNI“也被一些评论认为作为把握经济实际情况的指标更为贴切”。他表示GNI是在现有的GDP的基础上,加上随着日本在国外的投资返流回日本国内的利息分红等所得计算出来的数值,稻叶指出“以GNI计算的话,要多出20兆日元的程度”。
此外,关于非经济领域的“富足”,目标是在①社会的持续性②社会的安全性③健康・卫生・生涯设计④育儿・教育这四个领域实现数值化。关于背景,稻叶指摘“以年轻人为中心,社会贫富差距的问题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展望、社会的持续可能性等问题也逐渐被认为是构成富足的重要因素”,对于安倍政权提出的实现“名义GDP600兆日元”的目标,他也指出“估算结果会因为手法不同等原因有很大变动,对GDP过度关注的政策运营也是不适合的”,表示希望留意到这一点。
稻叶指出,如果经济活动被过低评价,经营者不仅会“消极对待投资和生产”,而且会导致政府将其误认为是经济的低迷,从而采取财政上的经济刺激政策,这样就会带来“财源的浪费使用”,他对此表示了担忧。稻叶论述为,正因如此,“不断调整经济统计的存在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 诺贝尔奖获奖・大隅良典博士
・大隅良典、永田和宏《“没有用”的事情更重要》 中央公论11月期
因阐明了细胞分解并再次利用自身蛋白质的“自噬”(自食作用)机制而被授予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东京工业大学特任教授大隅良典在刊登于中央公论11月期的对谈中,针对日本的科学研究,表示“我认为最毒害今天的日本的就是‘有用’这种思维”,强调“有用”科学的蔓延正在使研究环境急剧恶化,并进一步指出“还有着从事没有用的研究的人,这对社会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日本的科学会变得很悲惨”,对此表示了强烈的担忧。
此外,针对科学研究者们只专注流行的研究,或者无法进行研究的现状,大隅也在指出“不搞流行的研究课题,就不能在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中略)大家都引用,那个论文就比别的优秀,这就是现在的体制”的基础上,表示“引用(学术论文的引用和提及)也是很不严谨的”,提醒应该重新思考重视论文发表的科学研究应有的态度。
大隅还针对大学科学研究的现状,表示“大学已经变得异常贫穷”。其理由,是文部科学省支付给大学的“运营交付金”因为不是研究费,研究者“必须靠自己获得的(来自企业或公募等)竞争性质的资金来充当研究费”。其结果,就导致大学优待能够赚来研究费的研究者,而对从事不起眼研究的研究者就渐渐不录用了。
大隅主张“这样下去,日本的基础科学研究者就不得不对自己一致坚信的科学是要由国家来支持的这个信念产生反省”,并指出“这样的状态只要持续10年,在日本就培养不出有潜力的研究者,科学就会走向空洞化”,对此敲响了警钟。
Photo: Yoshio Tsunoda/ AFLO
此页内容来源于公益财团法人Foreign Press Center(对外新闻中心),不代表任何团体和政府机构的观点。